倩說:[任何事物都有真偽,請小心哦!治療術的花精能量,請務必使用真的花朵或自然樹木靈氣。

溝通師會治療術的,你可以將能量儲存在靈石中,或是偽石中,待需要時再引氣出來使用。
我們人類有排毒系統,運氣好可以排出,但絕對不可能完全排出,動物更脆弱,請注意使用,商人說天然,真的是天然嗎?]

——————————————————————————————————————

是香氣還是毒氣--淺談精油之健康效應

許菁芳1、周子傑2

1中國醫藥大學 臨床醫學研究所

2中國醫藥大學 公共衛生學系

緒論

雖然文獻中難以追溯芳香療法起源之正確時間,芳香療法在許多古文明及國家的醫療發展史上均扮演重要角色,在印度、中國及阿拉伯的古老文獻中,均提到芳香精油對於健康及心靈有重要之影響。

近年來,強調養生保健的輔助療法 (complementary therapy)在預防與保健醫學的觀念下形成一股風潮,其中芳香療法是一般民眾接受相當高且相當受歡迎的一種輔助療法。芳香療法是以精油與相關成分進行預防保健的特殊療法,而其使用的精油是一種日常周圍環境中經常碰到的芳香物質。

使用方便且非專業人員即可使用,所以一般民眾於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情形也趨於普遍,加上坊間許多業者宣稱可利用精油進行芳香療法治療疾病,因此精油的使用量有增多的趨勢。

但使用精油不光是正面效果,使用不當或過量接觸則會衍生許多後續問題。過去文獻證實精油會造成身體上的副作用,如薰衣草精油和檸檬精油中的檸檬烯氧化物對皮膚及肺部具有刺激性

(1);許多精油中皆含有的成分Monoterpenes 可能會造成呼吸力降低及皮膚眼睛過敏等現象

(2),如存在多數精油中的沉香醇(Linalool)對皮膚具有刺激性,也會造成皮膚的損害

(3)。因此精油對健康方面的影響,無論正面或是負面都有進一步研究討論的意義。

精油的成分與製造

芳香療法中大量使用各式從芳香植物所濃縮萃取而得的精油,國際標準組織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 ISO)對精油之定義為:

柑橘類或是其他乾燥之天然物質經由水蒸氣或其他機械化的製成,可於水層分離之物質(ISO/D1S9235.2)。可依其來源植物種類將精油劃分為柑橘、花香、草本、樟腦、辛香和木質等六大類,或是依其精油含量百分比劃分為純精油以及稀釋精油兩種。

精油廣泛的使用於芳香療法及香水製造業中。由於精油是由各式的芳香植物所濃縮萃取而得,凡是具有氣味的植物,幾乎都可被製成精油,而不同的精油又可搭配混合使用,使得精油具有相當多樣性。

精油的暴露與吸收

探討精油或其成分對於人體的影響,從暴露途徑而言,精油的暴露途徑大致上分為吸入性與皮膚暴露。

前者透過多種方式將精油釋放至空氣中,藉以呼吸達到吸收效果,如讓精油藉由自然揮發或使用薰香器、蠟燭薰台等加熱蒸發後的蒸氣或氣體呼吸進入人體。

這樣使用精油的方式可呈現不同的作用,如吸入洋甘菊、佛手柑、檀香精油,會有舒緩放鬆的效果;亦有許多綜合多種精油一起加熱,經呼吸吸收,常見的功效有放鬆鎮定、提振精神、消炎止痛、抗菌及殺菌。

另外以精油直接接觸或是調和基底油後間接接觸皮膚,然後藉由皮膚進入人體,亦是另一種使用暴露精油的方式。

有關精油與皮膚的相關研究很少深入探討,但近年來,利用精油按摩、SPA的芳香療法越來越普遍,利用皮膚按摩、皮膚塗抹、水浴、精油敷料方式,透過精油直接接觸皮膚,經皮吸收後以達到療效。此外精油或其成分也廣泛的被添加在化妝品及美容產品中,故精油皮膚暴露也是個不容忽視的途徑。

精油使用的健康效應

芳香療法在許多開發國家中已流行許久,由於宣稱功效繁多、使用便利及非專業醫護人員即可使用等因素,更造成一般民眾在日常生活中趨之使用的風潮。

一般大眾普遍認為精油的使用是具有放鬆、抒解壓力、抗菌等功效。且過去有文獻證實,精油具有抗菌、鎮靜、幫助記憶、維持工作效率等優點。亦有報告指出芳香精油具有其他功效,如改善空氣品質、治療呼吸道疾病及頭痛、美容等,

但在過去有關精油功效的研究中,似乎只有在抗菌(4)及鎮靜(5)功效測試上,得到較顯著的證明。但是卻有許多其他的研究顯示精油無論在空氣中或是皮膚接觸下,都可能存在著對健康造成危害的風險。

例如芳香療法過程中精油的成分揮發或蒸發,與空氣混合後大量的存在於實施芳香療法的空間(而且通常是密閉空間!),長期大量暴露在此類揮發性香氛化學物質下對於健康是有益或亦是有害實在無法預料。

更有許多研究陸續發現是當環境中存在有強氧化物(例如臭氧或甲醛)時,不僅會直接對人體健康造成不良影響,亦可能會導致精油溢散物氧化而產生許多氣狀及粒狀二次污染物(6,7)。

精油因提煉植物之特性而含有相當複雜之芳香化合物,其二次污染物之產生,更加使得空氣中溢散物組成愈形複雜,而其對於室內環境品質及潛在之健康影響更是值得關注的議題。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討芳香精油使用對於人體健康及環境之影響,以確立正確之精油使用觀念與安全使用原則。

除了精油使用與室內空氣的混合交互作用產生健康危害的影響外,近年有研究指出,精油的直接使用仍可能對人體產生不好的影響,其健康效應如下表所示。。

表 精油之可能健康效應

精油/產品

健康危害

參考文獻

芳香療法產品

皮膚濕疹

(8)

尤加利

氣喘

(9)

過敏性鼻炎

薰衣草

過敏性皮膚炎

(10)

玫瑰

肉豆蔻

意識幻覺

(11)

薄荷

微血管擴張

(11)

肌肉痛

肉桂

肝細胞損傷

(11)

皮膚疾病

薰衣草

賀爾蒙失調

(12)

茶樹

且亦有部分的精油產品已知可能造成流產或早產的狀況,因此註明孕婦應避免使用(13)。

研究學者也指出有些精油會導致呼吸系統運作不正常,經常可能造成氣喘、肺活量的下降、呼吸效率降低、對肺部具有刺激性與鼻炎的發作;

此外,許多精油中皆含的單帖類(Monoterpenes)則可能造成皮膚眼睛過敏現象產生(2)。

由於許多精油為致敏物質,近年來的各國的研究亦顯示經暴露到香精組成而導致過敏的盛行率有愈來愈高的趨勢(14)。

因此,精油透過呼吸道吸入時有可能會誘發或惡化氣喘或相關過敏性呼吸道疾病。

職業上的研究顯示在香水工廠工作的員工及長期暴露於香精成分的員工,罹患職業性氣喘的比例偏高(15)。

另外,相關研究亦指出病態建築症候群中許多的症狀誘發亦與香精的暴露有關(16)。當皮膚塗抹精油後,會對皮膚造成傷害或其他反應(17)。

在過去研究中有指出,許多職業芳療師因為長期接觸精油,造成手部有嚴重的皮膚發炎情形(8)。另外在流行病學的研究則發現居住在香水工廠旁的小孩子,發生肺部疾病或是氣喘的機會相對較高,這是香精或是精油在職業現場大量使用或排放導致周遭環境居民健康受到損害的例子(18)。

總結

由於精油亦同草藥一般,皆是利用植物所提煉出的,在醫療及經濟層面上就有價值性,故許多過往的研究分析,多針對精油在正面的治療效果上進行討論,卻少對使用時可能產生的危害加以探究。

精油在一般大眾的印象中是一種醫療方式或是當作藥物使用,但在上面的研究與討論中,我們可知對精油可能產生的負面效應多加考量。除了由上述的精油成分介紹中得知,多數精油的成分多為揮發性有機物質,在使用薰香精油時,需加熱形成蒸氣進行治療,這樣的方式是否會增加室內空氣污染物的濃度,成為新的室內空氣污染物來源,未來應有更多研究加以關注。

加上過往研究多為單一精油成分的探討,但精油卻含有許多化合物混合的成分,除單一精油成分並未針對燃燒後抑散的結果進行研究外,更少有以實際精油含有多種成分的情況來進行類似的探討,亦可能忽略溫度等其他排放因子對污染物產生量的影響,使我們並無法真正推估精油可能對室內空氣中揮發性物質的貢獻量。

精油成分組成除種類不同有所影響外,加上其他可能影響的因素,對於健康危害的影響非常複雜。面對現今一般民眾甚至於職業族群使用精油的情形相當普遍,這對人體健康影響到底是有益或有害,或是益害參半,應該要有更多的評估與研究加以釐清,才能讓大家安心使用這些芳香產品,這也是未來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Karlberg AT, Dooms-Goossens A. 1997. Contact allergy to oxidized d-limonene among dermatitis patients. Contact Dermatitis. 36(4):201-6.

2. Rohloff J. 2002. Volatiles from rhizomes of Rhodiola rosea L. Phytochemistry. 59(6):655-61.

3. Sapra B, Jain S, Tiwary AK. 2008. Percutaneous permeation enhancement by terpenes: mechanistic view. AAPS J. 10(1):120-32.

4. Shafi PM, Rosamma MK, Jamil K, Reddy PS. 2002.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the essential oil from Atistolochia indica. Fitoterapia 73:439-41.

5. Buchbauer G, Jirovetz L, Jager W, Plank C, Dietrich H. 1993. Fragrance Compounds and Essential Oils with Sedative Effects upon Inhalation. J Pharm Sci 82:660-4.

6. Rohr AC, Wilkins CK, Clausen PA, Hammer M, Nielsen GD, Wolkoff P, et al. 2002. Upper airway and pulmonary effects of oxidation products of (+)-alpha-pinene, d-limonene, and isoprene in BALB/c mice. Inhal Toxicol 14:663-84.

7. Su HJ, Chao CJ, Chang HY, Wu PC. 2007. The effects of evaporating essential oils on indoor air quality. Atmos Environ 41:1230-6.

8. Crawford GH, Katz KA, Ellis E, James WD. 2004. Use of aromatherapy products and increased risk of hand dermatitis in massage therapists. Arch Dermatol. 140(8):991-6.

9. Galdi E, Perfetti L, Calcagno G, Marcotulli MC, Moscato G. 2003. Exacerbation of asthma related to Eucalyptus pollens and to herb infusion containing Eucalyptus. Monaldi Arch Chest Dis. 59(3):220-1.

10. Bleasel N, Tate B, Rademaker M. 2002. 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 following exposure to essential oils. Aus J Dermatol 43:211-3.

11. Woolf A. 1999. Essential oil poisoning. J Toxicol Clin Toxicol. 37(6):721-7. 

12. Henley DV, Lipson N, Korach KS, Bloch CA. 2007. Prepubertal Gynecomastia Linked to Lavender and Tea Tree Oils. New Engl J Med 356:479-85.

13. Lis-Balchin M. 1999. Possible health and safety problems in the use of novel plant essential oils and extracts in aromatherapy. J Royal Soc Pro Health 119:240

14. Scheinman PL. 2002. Prevalence of fragrance allergy. Dermatol. 205(1):98-102.

15. Lessenger JE. 2001. Occupational acute anaphylactic reaction to assault by perfume spray in the face. J Am Board Family Prac 14:137-40.

16. Opiekun RE, Smeets M, Sulewski M, Rogers R, Prasad N, Vedula U et al. 2003. Assessment of ocular and nasal irritation in asthmatics resulting from fragrance exposure. Cli Exp Allergy 33:1256-65.

17. Aqil M, Ahad A, Sultana Y, Ali A. 2007. Status of terpenes as skin penetration enhancers. Drug Discov Today. 12(23-24):1061-7.

18. Bener A, Abdulrazzaq YM, Al-Mutawwa J, Debuse P. 1996.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sthma. Hum Biol. 68(3):405-1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ki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